智能制造:在工廠和整個價值鏈中實現業務、物理和數字過程的智能化、實時協調和優化;谒锌捎眯畔,資源和過程將實現自動化、集成化、監控和持續評估。(根據MESAInternational,MES國際聯合會定義)
IIoT(工業物聯網):將電子、軟件和傳感器嵌入工業(如組件、產品、產品運輸和設備)中的物理物體(物體)中的網絡。該網絡可以使物理物體通過互聯網協議(IP)收集數據,并與控制系統、業務流程和分析交換數據。(根據維基百科物聯網修改)
回到我們的核心問題:兩個策略是一起推進還是分開推進?顯然,目前還沒有定論。以下是這些觀點的一些背景:
IIoT是一項有利于智能制造的技術,它的進步將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類似地,隨著智能制造超越概念,進入公司正在實施的項目,制造商和他們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將改進IIoT技術,以支持這些項目。兩者很可能會一起推進。
此外:并非人人都同意。近期MESA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制造商報告說,他們不相信智能制造包括IIoT(見上圖)。由于智能制造的方式很多,我明白了這一點。事實上,IIoT可以用于某些可能定義智能制造的正常邊界。
IIoT的確會比智能制造發展得更快,因為在整個價值鏈中解決項目是一個超越公司內部的挑戰。像通用動力公司、通用磨坊、通用汽車這樣的大公司,可以展示自己的實力,幫助推動特定行業的智能制造行動,但IIoT項目可以取得得很大的進步,在公司內部提供很多好處。如果消費者市場上的物聯網計劃提高了工廠的預期門檻,那么實現類似的互聯、數據訪問、控制和分析也會有壓力。
智能制造不再是流行語。其實踐使生產企業能夠利用數據的力量,提高整體的生產效率。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業物聯網技術,是工業4.0的最大推進者之一。
現在,支持以消費者為中心活動的物聯網(IoT)的發展擴展到工業領域,建立了更智能的工廠和倉庫。充分利用IIoT帶來的機會,到2025年,其創造的經濟價值從1.2兆美元增加到3.7兆美元,對制造商來說很重要。
對于尋求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和擴張的東南亞廠商來說,該技術潛力巨大。該地區的廠家正在采取大膽的步驟,通過整合IT和運營技術系統進行數字化運營。IIoT技術將傳感器、設備、控制器和工業計算平臺連接起來,使倉庫和工廠能夠看到設備和工藝并控制。隨著AI的部署,行業也越來越智能化,可以挖掘大數據的價值,進行分析和洞察,從而打開新的收入來源,提高客戶滿意度。
基礎設施的限制。
不可能依靠云來支持所有這些設備的實時分析和決策。傳感器和其他設備生成的巨大數據量可能是壓倒性的。通過支持IIoT邊緣計算,持續可靠的IT基礎設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和設施效率。
在進行這一數字化之旅以前,工廠、倉庫等生產廠的運營商應當考慮到一切能夠實現關鍵業務運營的網絡資產。IIoT設備不是數據中心或集中辦公室,而是必須位于工廠現場,反而暴露在嚴重的潛在破壞性條件下。
基于狀態的監視(CBM)實時從工業設備中收集操作數據,允許操作者評價組件的實際狀態和自主服務的實施。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保養,不需要安排保養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停機時間。
廠家應確保網絡基礎設施具有以下特點,以達到最佳效率。
電源連續性和質量-為了避免對系統可用性產生不良影響的電源中斷或延遲,網絡邊緣的設備必須連接到不間斷電源(UPS)進行專用電源備份。對于在惡劣條件下運行的廠家,建議使用具有較高容錯級別和其他堅固功能的工業級UPS。
空氣質量-工業環境中空氣質量的許多缺點不再是秘密。假如IT設備最終落入服務器風機,高濃度空氣中的塵土和微粒會危害IT設備的可靠性和預期壽命。防護手段包括防塵和密封的IT框架和未過濾的空氣遠離設備的殼體。同樣重要的是,整合專用的冷卻系統,創造清潔、溫度控制的環境。
物理安全性-當計算和存儲硬件如同在制造環境中一樣位于附近時,人為破壞的可能性永遠不會消失。未經授權訪問的風險將增加邊緣計算系統結構的脆弱性。強烈建議將設備固定在鎖柜中,將傳感器放在門上。
網絡邊緣基礎設施的可見性——由于制造廠和工廠處于可能無法獲得專用技術資源和支持的惡劣環境中,遠程監控功能對使IT專家能夠及時評估設備性能至關重要。
但是,必須考慮部署時間和IT資源的過度使用等幾個挑戰。這可能是多個設施建立標準化基礎設施的障礙。更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整合的微數據中心
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旨在在在惡劣條件下提供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
采用IIoT可以讓企業增加IT資產和資源的價值,但這些設備在網絡邊緣的維護也說明了如果沒有適當的設備保護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配置具有遠程監控功能的集成微數據中心的企業,可以減少延遲和操作中斷。如今,制造工作速率意味著提高運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停機時間的風險性,成功適應未來發展的生產流程必須是首要任務。